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文件

    湟源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  日期:2017-11-02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3月9日在湟源县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县 长    史 超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圆满收官,湟源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二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湟源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繁重艰巨的发展改革稳定任务,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三县建设”目标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行县的定位,弘扬“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付出艰辛努力,破解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谱写了湟源发展史上新的辉煌篇章!

    一是优化结构、增强后劲,综合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39倍,年均增长10.1%, 人均GDP达16990元,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比重为19.843.836.4济活力和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达1.56亿元, 年均增长16.8%,是“十一五”末的2.17倍。组织实施大华水库、中医院医技楼、设施农业等全社会项目689项,累计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66.77亿元,由2010年的14.7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0.25亿元,年均增长27.7%,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健全和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引进并实施招商项目190项,累计到位资金81.35亿元,有力支撑了投资增长。

    二是重视三农、提升效益,农业农村工作成效突出。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农业投入,农村发展活力显著提高。饲草、蔬菜、油料等特色作物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20.54万亩增加到2015年的28.7万亩,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88%。各类种养基地建设不断扩大,建成蔬菜基地4.7万亩(次)、青蒜苗和包心菜等特色产业村12个、蔬菜温室1159栋、畜棚2.2万栋、规模养殖场85个。土地流转面积由2010年的5.5 万亩扩大到15万亩,增长2.7倍。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9个乡镇59个贫困村先后实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等项目。整合资金9.42亿元,实施“百企联百村”、“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高原美丽乡村”和“兔尔干新型农村社区”等项目。投入1.93亿元,完成通乡油路、县乡道改造、村道硬化工程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3项,全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565.7公里。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46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3.0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78亿元,年均增长9.7%。解决了1.9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是优化布局、聚集产业,工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0.4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9倍,年均增长9%;完成工业增加值7.96亿元,年均增长12.92%,占GDP比重的33.4%。大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喜玛拉雅、海汇等31家企业入驻园区,聚集效应明显增强。五年来,实施锂电子负极材料、矿热炉配套节能技术改造等工业项目151项,完成投资36.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9%,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22%。落实企业扶持政策,培育青海众和肉食品等规上企业7家,累计达14家;新增小微企业301家,中小微企业达573家。积极争取金融支持和技改资金,加强骨干企业以节能降耗为主的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目标。

    四是挖掘资源、打造品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完成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3倍,年均增长17.4%。积极争取服务业引导资金,开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水利巷农贸市场、融汇广场、顺合物流集散中心等项目。建成年产2万吨牛羊定点屠宰线,新增商贸流通企业60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农家店238个,城乡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丹噶尔古城二期、日月山二期等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强化宣传营销,成功举办“西王母敬拜大典”、“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创意活动。五年来,全县共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7.45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1.45倍和2.98倍,年均分别增长13.8%、26.7%。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5.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68亿元,年均增长8.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61%,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

    五是改善环境、倡导绿色,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深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及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建成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53个,省级绿色社区5个,“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全面完成。“十二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3.6%,比“十一五”末提高4.58个百分点。投资7.5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3平方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5万亩,治理河道57.12公里,解决了3.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先行区创建工作,全面实施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试点项目,110个村2.3万户9.51万人受益。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完成318.8蒸吨燃煤锅炉“煤改气”治理,实现县城主城区“煤改气”全覆盖,全县空气优良率达86.6%,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市最优。

    六是彰显特色、提升品位,城市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1.22亿元,完成315国道县城段景观改造、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大华西路等27项城镇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实施“微城建”、“微绿化”和综合整治项目,南大街铁路道口、西小路环境整治等工程相继完成,县城重要区域绿化5万平方米,对95%的老旧住宅和既有建筑实施了节能、外观改造,县城整体形象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建设有力推进,实施棚户区改造3976套、公(廉)租房2561套。稳妥推进光华片区、涌兴片区等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面积达91万平方米,拉动投资17.2亿元。2015年末,城镇化率达42%,比“十一五”末提高了9个百分点。

    七是关注民生、普惠城乡,社会各项事业均衡推进。五年来,投资2.64亿元,在18所学校实施校安工程和校舍改造项目,完成25所幼儿园建设和12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施湖北随州异地办学项目,实现“校车”全县基本覆盖。加快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疾控中心实验室、城关卫生院业务用房等项目全面建成;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城乡群众让利3386.72万元,城乡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并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99.8%。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参与养老服务事业,推行城关中心敬老院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模式;积极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工作,为3.3万名城乡贫困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1.74亿元,为1.26万户特困户发放物价补贴148万元,为1030户发放临时救助490万元。新增就业和再就业6778人,农村劳务输出达2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4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高原自行车训练基地、公共体育场等项目投入运行,全县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八是狠抓改革、破解难题,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加强。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工作,建立“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三证合一”等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作为全国33个县之一、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全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10项制度,农村产业金融扶贫新模式基本建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累计完成43个村4.07万人的转户工作。扎实开展省级生态县创建改革试点,全部指标达到省级验收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国家级标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121项减少到42项,在全市率先实现县域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目标。

    五年来,我们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县要求,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加强“三基”建设,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建设廉洁政府,建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备案制度,政府性投资建设监督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制定出台《湟源县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等规章制度,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县攻坚克难的信心更加坚定。严格规范权力运行和行政执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县人大代表意见建议335件,政协委员提案300件,办复率达100%。法治湟源、平安湟源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卓有成效,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校园安全等工作统筹推进,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和谐局面不断巩固。统计、审计、监察、档案、法制、广电、残疾人、老龄、气象等工作全面发展,全县各行各业取得了新成绩。

    过去的五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在诸多困难面前,我们积极抢抓机遇,努力探索符合我县县情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湟源工作,推动湟源发展,必须坚持“四化同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不动摇。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着力推动县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有力推动了“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重大项目开发作为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不懈怠。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部门分工负责、整体联动,集中财力、人力和土地等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有根产业、有税企业等项目倾斜,先后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积蓄了能量。必须坚持拓宽投融资渠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不停步。依托区位优势,运用好园区平台和资源禀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招商引资、银行融资工作力度,有效缓解资金供需矛盾,保障了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民生领域的投资,充分发挥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抓手不减弱。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放在优先位置,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城镇建设与乡村发展等关系,坚持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建设模式,促进了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我们坚信,只要牢牢把握和顺应全县各族人民的期盼,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湟源坚持好发展好,就一定能够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我县发展历程中极具意义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各族人民,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圆满完成县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23.84亿元,增长10.6%,居全市中上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达50.25亿元,增长25.68%,居全市首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56亿元,增长28.6%,超市定目标13.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亿元,增长13.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700元、8446元,增长10%、8.8%。产业发展步伐稳步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初具规模,饲草种植面积连续三年保持在20万亩以上,全市唯一省级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78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2家。工业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显著,新增小微企业130家,是历年来培育企业力度最大、数量最多、领域最广的一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5亿元,增长26.7%,旅游收入创历史新高。社会发展动力显著提高,2项市级重点项目、20项县级A类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开复工项目144项,开复工率达105%,是历年来开复工项目最多、投资力度最大、建设进度最快的一年。储备全社会各类项目105个,规模达150亿元,是历年来储备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6项,到位资金27.3亿元,是历年来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最多的一年。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倾力打造绿化精品和国道沿线“绿色长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3.6%,超过省级生态县建设标准。在全市首创“户收集、村保洁、县处理”垃圾清运模式,81个村实现生活垃圾统一清运。提前半年完成县域污水处理提标扩能项目建设并试运行,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从Ⅲ类水体提高到Ⅱ类。民生发展势头持续增强,投资4.1亿元为民承诺的10件实事全部完成。财政支出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方面支出超1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0.6%,是历年来民生投入最多的一年。扶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省率先实现扶贫工作队所有村庄全覆盖。依法治县、妇女儿童、双拥、扶贫等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实施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国家级示范县”、“省级双拥模范县”、“全省扶贫绩效考评A级县”等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各行各业百花齐放,极大增强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自信心和把握未来的自豪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务实苦干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驻军警各部队、省驻县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湟源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湟源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经济指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省市要求和群众期盼都有较大差距,仍处在全省二类县、全市第二方阵的水平;农业发展水平低、工业短板明显、第三产业后劲不足,产城融合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政府效能、依法行政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科学谋划“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工业化、城镇化向更高水平提升的加速时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随着“一带一路”、东部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融资成本等稳增长政策落地,制定全县“十三五”规划,事关湟源全局和长远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县政府制定了《湟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这里,我就一些主要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纲要(草案)》规划的主要考虑和目标

    《纲要(草案)》编制重点把握了以下“五个要点”:一是在主题上突出时代要求。紧扣时代主题和要求,准确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省委“131”和市委“12315”的总体部署,将其贯彻到湟源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为实现高起点上新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二是在路径上对接国家战略。明确湟源县在“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和使命,实现与国家、省、市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策的有效衔接。三是在理念上坚持全面发展。以生态文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在目标上做到科学合理。按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兼顾引领性和可行性,科学预测和确定“十三五”时期各项发展目标。五是在举措上体现问题导向。理性分析湟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禀赋及要素瓶颈制约等矛盾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理念和工作举措,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前行。

    《纲要(草案)》确定“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省委“131”、市委“12315”总体部署,实现“1131”总目标,即实现“一个同步”、打造“一个强县”、推动“三项特色领域工作”、弘扬“一种精神”,全面开启美丽湟源幸福湟源新征程。具体而言,就是把握中央、省委的标准和要求,按照市委的部署,与西宁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在全市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落实西宁市关于“十三五”时期湟源县发展定位,依托优势、创新驱动,打造全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强县。抓好以丹噶尔古城为核心的大景区建设,打造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努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筑牢湟水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速生态资源高效开发、生态产业培育转型,努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注重全链条产业培育,努力推动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丰富青海精神的地方内涵,展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纲要(草案)》以与西宁市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为战略目标,确定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城镇建设四大类16项指标,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到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2000元左右,年均增长8.5%左右,县域经济稳中快进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第二阶段建成小康。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500元,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进步、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现代化宏伟目标进一步迈进。

    四大类16项指标既有定性目标,又有定量目标;既有预期性指标,又有约束性指标;既系统考量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和支撑条件,又充分考虑了全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是对未来五年我县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系统性目标定位,是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第一,关于与西宁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在全市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主要指标“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分析,我县完全能与西宁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2015年我县人均GDP为1699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11,从“十二五”发展速度看,“十三五”时期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5%、8.5%和8%,到2020年预计人均GDP达到255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81,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8的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根据我县的脱贫形势分析,在全市率先摘掉贫困县帽子的预期是科学合理的。“十二五”时期,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3.77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1万人,年均减少5300人,贫困发生率从35.6%下降到10.5%。“十三五”时期,我们只要保持当前发展的良好势头,改进薄弱环节,到2018年就能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完全有条件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实现整体稳定脱贫。

    第二,关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目标是以全面建成小康为准线,以实现新跨越为导向,确定每年平均增长速度在8.5%。一是从潜力上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县农牧业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源、区位等优势进一步凸显,整体经济实力仍将继续攀升,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到适合档位,既保证了经济增长速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为优化结构、转型升级预留了空间。在此背景下,我县“十三五”GDP增速有望达到8.5%,到2020年总量将达到36亿元,人均GDP达到25500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8.5%二是从现实要求上分析,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的要求,经济总量2020年要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十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为7.2%。2015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4亿元,考虑物价因素,则2015-2020年,年均实现8%的增长水平,就能实现2020年比2010年翻番。而与西宁市同步实现小康,则需要2019年比2010年翻番,必须达到8.5%的增长水平。三是从经济形势看,把经济增长速度设定在一个合理区间内,有利于在“三期叠加”条件下推进去产能、去泡沫、去杠杆,提高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我们对接省市目标,制定的目标任务符合我县实际情况,既体现了发展目标的客观性,又体现了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三,关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城镇建设等。以与西宁市同步实现小康为目标,我们明确了经济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和幸福、科技创新和应用取得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幅提高、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民主与法治建设全面加强的工作目标和推动创新、升级产业、发展城镇、扩大开放、繁荣文化、保护环境、改善民生、夯实基础、深化改革等工作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体现了质量、效益、结构、速度的统一,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统一,体现了先行先试与可行可控的统一,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第四,关于项目支撑。项目是“十三五”目标实现的关键,是完成任务的有力支撑。因此,自“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以来,各乡镇、各部门全力开展了项目的征集筛选工作,为投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征集、筛选“十三五”近、中、远期重点项目,共储备9大类447个项目。从年增长10%的目标看,“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71.5亿元,项目储备情况表明我们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一目标任务。  

    (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按照确定的“十三五”发展原则、战略及主要目标,《纲要(草案)》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等领域,提出了七项重点任务:一是促进集约发展,着力开创县域空间开发新格局;二是以创新促转型,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三是提升城镇功能,打造城乡建设新面貌;四是保护开发并进,力求生态文明取得新成效;五是力挺投资拉动,实现基础设施新突破;六是推进共享发展,确保社会民生发展新跨越;七是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三、奋力开启“十三五”新征程,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

    2016,是“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我们牢牢把握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根据县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的总体部署,今年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市委全体会议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打造全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强县的新定位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行县的目标,加快丹噶尔古城等景区建设,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强化项目和科技支撑,着力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推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突出民生改善,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5%以上。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基础上,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过剩产能和商品住房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

    做好今年工作,需要把握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速度与效益质量的关系。保持一定增长速度,为调结构转方式创造有利空间,夯实稳增长的基础。同时,也不能纠结于“速度情结”和“换档焦虑”,避免盲目追求速度造成新的结构失衡和包袱。二是处理好传统动能提升与新动能成长的关系。既要稳住传统动力,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提高城镇化质量,更要把握发展大逻辑,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三是处理好稳步开局与增强后劲的关系。既要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保持定力、未雨绸缪,不为一时的经济波动而忽视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抓住牵引全局的关键领域和环节,保持经济稳中向好、行稳致远。

    围绕上述目标,突出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项目、增投入,在促进投资拉动增长上实现新突破。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中西部资金投入等机遇,深入挖掘投资潜力,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全力以赴推动投资持续增长。

    做实项目储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要求,加强与省、市沟通与衔接,加快国家专项建设债券及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和中长期项目库建设,重点申报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等方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省、市盘子,储备项目总规模达到87.7亿元以上。

    加快项目建设。严格实行重点项目督查和县级领导联系制度、“四重”工作周报制和工期倒排机制,准确掌握项目土地利用指标、专项资金等情况,争取实施项目128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抓好项目包装融资工作,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丹城旅游公司融资功能,完善企业融资奖励办法,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融资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抓好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备案制度,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和资金使用,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和廉政监督,抓好工程领域内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杜绝“项目上去了、干部倒下了”现象出现。  

    狠抓招商引资。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围绕优势资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开展资源开发型、新型材料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等领域项目招商合作,做好丹噶尔商贸城等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力争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7亿元以上。挖掘增收潜力,积极培育税源,抓好收入征管,严防税源流失,确保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做好营改增的衔接工作。加大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力度,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提高融资效率,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防控政府债务风险。

    (二)转观念、调结构,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抓住关键环节,综合施策,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有机和品牌农牧业,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畜产品供给体系,确保一产增长4%以上。促进草业发展。坚持“草畜联动、循环发展、提质增效”的思路,不断加大科技支撑和土地流转力度,推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形成规模效应,饲草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年产鲜草60万吨以上,逐步把湟源建设成为全省草业发展和草种繁育的示范基地。推进园区建设。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成标准化节能温室100栋,继续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农畜产品深加工、种养殖企业,推动和完善园区建设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挥金融作用。研究制定农村民间融资的新办法,积极引进多家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扶贫项目,充分发挥金惠融资担保、“授信池”等融资平台作用,为“三农”发展提供支持。抓好“农超对接”。加大本土电商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开拓县域电子商务市场,依托思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新型企业,搭建合作组织公共服务和农畜产品销售平台,帮助农民开展网络销售业务,增加收入。夯实发展基础。依托三江一力农业有限公司、恩泽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重点培育带动力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接二连三”。加快青藏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国际农发基金六盘山片区扶贫等农业基础项目和城关镇至东峡乡拉尔贯等乡村公路建设,组织实施好湟水河河道治理、南山灌区配套及节水改造等7项工程,不断改善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着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着眼于扩大有效供给,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上,构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体系。加快大华工业园区建设。加强与福茵集团的合作,抓好青藏高原原产地特色产业聚集园项目,探索园区市场化运营模式,鼓励以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园区内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实施青海奥阳2万吨锂电子负极材料二期等续建项目,北京嘉肽2000吨牦牛骨提取胶原蛋白肽深加工等新建项目,着力实施好青海喜马拉雅酒业1000吨原浆酒、天源乳业5000吨乳制品系列产品、2万吨陈醋系列产品等技改扩能项目,延伸补强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力争实现工业投资12亿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民营经济发展倍增计划,放宽市场准入,新培育中小微企业60家、规上企业4家以上。高效运行银政企合作平台,加大对传统产业和小微企业的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支持,为中小微企业担保贷款1.8亿元以上,力促传统行业在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有较大提升,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引导企业产品去库存,提高企业生产营销管理的准确性、预见性,使企业产品库存保持在合理区间。

    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大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升发展水平,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确保三产增长8.5%以上。打造旅游发展新环境。完善文化旅游资源规划,重点编制完成湟源县旅游总体规划、宗家沟景区开发建设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及线路,对主要景区、接待点改造升级,突出抓好丹噶尔古城二期开发,力争完成投资5亿元以上。加快日月山景区二期扩建、扎藏寺景区和3D数字化体验馆等项目建设,创树大黑沟景区品牌,完善标识标牌、公厕等要素配备,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加大景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规范农家乐、野炊点管理,构建有序、环保的旅游市场环境。构建全域发展新格局。创新文化旅游业态,启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着力发展民俗文化游、乡村游等特色旅游。组织好各项文化旅游创意活动,利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加强与主流媒体、旅行社的合作,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营销,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逐步构建“大旅游”发展理念下的全域、全要素发展格局。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加快湟源陈醋、排灯等商品的整合开发,支持休闲观光农业提速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依托交通和传统优势,以物流为支点,带动关联服务行业发展,推动连锁经营实体向农村网点布局。着力发展以旅游休闲、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健康养老、文化体育为重点的服务型消费,加快城市特色商贸街区、大型综合体建设,不断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三)优生态、建特色,在加快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围绕生态保护优先,坚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方向,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让湟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加快生态工程建设。紧抓生态工程建设不放,高质量完成三北、天保等重大生态建设6.65万亩、南北山三期绿化4000亩、“微绿化”1万平方米,实施好北极山等5个灌溉设施项目,力争控制灌溉总面积达2.5万亩,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巩固和扩大国家森林城市及省级生态县创建成果,启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确保所有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碧水蓝天行动”,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红线,完成大华水厂、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深度处理等项目,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达标全覆盖工程,推进“河长制”管理模式,抓好湟水河等流域生态综合整治,确保湟水河水质持续向好。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继续做好“煤改气”工作,从严控制渣土作业、道路、裸露地等扬尘污染,确保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市前列。全面推进村级保洁制度,做好以国省道沿线、旅游景区及周边农村环境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实施好2015年全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整治试点项目,实现农村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

        (四)强基础、提品味,在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艺术与技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着力抓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关键环节,让城市有根、有魂、有魅力。

    做好城镇规划。遵循“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因素,加快湟源县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的编制,抓好县城综合交通、供热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增强规划前瞻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杜绝随意变更。积极做好市级产业转移项目的调研、规划,主动承接市级建材、大型车辆汽配、肉食品加工等行业转移。

    加快城乡建设。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牧民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抓好东大街、万安等片区2179套棚户区及公租房建设,1000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稳妥推进万江湟源壹号、皇子商贸中心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亿元以上,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发展租赁市场、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定居等手段,稳定房地产市场。加强县乡违法建设整治,对违法建筑实行“零容忍”,加大房屋征收和土地征用力度,全力做好扎倒高速公路湟源段等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强力推进城台片区等开发项目,完成房屋征收拆迁面积13.5万平方米以上。推进集镇和新农村建设,争取实施大华镇“美丽城镇”和东部城市群等项目,全面完成日月乡兔尔干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和12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和品质。

    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加强县城道路、广场、市场、停车场、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县城西、东、南3条环路和磨林滨河南北路等城市路网建设,完成北极山公园等为主的“微城建”项目,全面实施智能交通管理工程,优化公交线网,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形成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管理秩序。通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

    (五)保基本、惠民生,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压缩财政一般性支出,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全力保障民生刚性需求,着力办好民生实事。

    抓好卫教工作。加快实施职业技术学校、一中改扩建二期等教育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完成27个学前教育走教点改造任务,落实好城乡贫困家庭学生15年免费教育、农村学生营养餐等助学政策,完善教师激励措施,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做好鼠疫防控工作,力争实现人间鼠疫五年“零”发生。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好创伤急救、中西医康复诊疗等特色医疗卫生项目,让广大群众方便快捷的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积极扩大养老、医疗等基础保障覆盖范围,全面完成社保卡发行发放任务。抓好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数字化无线覆盖后续工程,实现全县数字化信号全覆盖。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启动博仁医院助养中心项目,完成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让每一个贫困家庭老人都老有所居、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落实好就医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因病、因灾等特殊困难家庭燃眉之急,决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掉队!

    扩大就业创业。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争取落实科技项目26项、资金3000万元,扩大孵化基地创业服务范围,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800万元以上,鼓励引导全民开展创业活动。深入实施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多渠道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做好园区、建筑业等用工对接,打造劳务输出新品牌,巩固农民工资性收入,抓好就业援助工作,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就业。

    加强社会治理。健全完善各类社会治理机制,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行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物价稳控、宗教领域社会管理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等工作,使全县社会更安全、环境更安宁、人民生活更安心!

    (六)建机制、解难题,在深化改革工作上实现新突破。围绕政府执行力建设,坚决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抓好重点领域、重要环节上的改革,全面扩大开发,激发活力,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力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建立健全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等管理制度,做好农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积极整合不动产登记机构和职责,大力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开展农村房地一体的不动产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争年内实现颁发新证、停发旧证的目标,保护好不动产权利人合法权益。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规范机构设置,理顺债权关系,完善体制机制,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认真实施“三定”方案,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合理调配事业单位编制,促进编制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整合各项行政审批职能,完善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做好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抓好农村社区改革试点,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创新农村融资担保和抵押方式,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推动土地、林地、草场等资源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种养能手、科技大户流转集中,提高土地使用和农牧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建新型医疗联合体,下沉医疗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急慢分治、服务基层、共同发展、造福百姓的目标。                   

    (七)抓重点、重落实,在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上实现新突破。按照“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脱贫目标,进一步坚持和完善“311”精准扶贫模式,认真组织实施精准脱贫“八个一批”行动计划和9个行业脱贫专项方案,确保完成14个村退出、4388人脱贫的年度目标,为提前实现整体稳定脱贫赢得“开门红”。

    迅速启动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乡村两级精准扶贫数据库、贫困户基本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干部扶贫目标责任考核等措施办法,完善“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设立县扶贫开发服务中心,增加乡镇扶贫专干,充实扶贫队伍力量。按照因人因地分类施策要求,认真实施村级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在1-2个贫困村开展股份合作模式试点,支持发展扶贫专业合作社。

    发挥项目支撑作用。积极整合各部门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全面完成14个贫困村电网改造升级、改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项目,助推贫困村各项事业发展。抓好19个村社2086户易地扶贫搬迁,提前做好搬迁村摸底、选址、规划等前期工作,谋划好产业重建、生态修复等项目,做好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等相关服务,确保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广泛开展社会扶贫。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乡镇、贫困村工作制度,发挥社会各界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健全金融扶贫机制,加大创业、助学、妇女小额贷款等实施力度,引导金融资金更多地服务于贫困人口的产业脱贫。鼓励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物流基地,提升扶贫产业辐射带动效益。

    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我们要把湟源人民的期待变成自身的行动,把湟源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以各级干部的智慧和汗水,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各位代表,新形势对政府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紧紧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人民政府,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做到规范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着力抓好效能建设。完善常态化督查工作机制,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督查力度,确保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执行力,整治重布置、轻落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突出问题,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让干事的同志有位置、有平台、有作为。着力推进廉洁从政。坚持“一岗双责”,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加强土地出让、工程建设、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制度建设,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事管财管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社会监督,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承继“十二五”辉煌,开创“十三五”伟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全县干部职工要牢记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和各族群众一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战略,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面开启“十三五”湟源发展新征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全县各族人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推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五位一体: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委“131”总体部署:即实现“一个同步”、奋力建设“三区”、打造“一个高地”。实现“一个同步”就是把握中央提出的标准与要求,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建设“三区”就是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打造“一个高地”就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铸就青海精神高地。

    市委“12315”总体部署:即实现“一个率先”,推动“两个转型升级”,建设“三个示范基地”,打造“一个城市窗口”,争当“五个排头兵”。 实现“一个率先”就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两个转型升级”就是推动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建设“三个示范基地”就是建设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示范基地。打造“一个城市窗口”就是打造展示青海精神高地内涵的城市窗口。争当“五个排头兵”就是争当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公共服务、加强法治建设的排头兵。

    “1131”总目标:即实现“一个同步”、打造“一个强县”、推动“三项特色领域工作”、弘扬“一种精神”。实现“一个同步”就是与西宁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在全市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打造“一个强县”就是打造全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强县。推动“三项特色领域工作”就是抓好以丹噶尔古城为核心的大景区建设,打造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努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筑牢湟水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加速生态资源高效开发、生态产业培育转型,努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注重全链条产业培育,努力推动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弘扬“一种精神”就是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