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文件

    湟源县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17-05-11  信息员:李富红  签发领导:王永旭  浏览:0次  打印

    ——2012226日在湟源县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县长  胡良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11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1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全力以赴促发展、千方百计保民生作为首要任务,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六次、十七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奠定了“十二五”发展的坚实基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5亿元,增长10.8%;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9.96亿元,增长35.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37万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4875.15元,增长2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6亿元,增长16.33%。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建立了“饲草种植→加工利用→牛羊养殖→有机肥加工→种植业提效→农民增收”的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抓手和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突出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新农村建设创出了“产业主导型”路子,在全省树立了典型。

    ——城镇建设彰显湟源特色。突出“自然、生态、文化、宜居”主题,对县城两河四岸“水、堤、路、桥、绿、景、居”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形成了古城、山城相得益彰,现代、传统元素和谐共融的城市建设新格局,县城整体形象和城镇品位明显提升。

    ——文化旅游发展质量整体提升。着眼推动文化旅游业提档升级,全力打造“茶马商都”和“王母故里”两张名片,全县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空前增长,旅游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荣获“‘十二五’首批中国最具魅力旅游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丹噶尔古城被评选为“西宁八景”之一和“西宁市最美街道”。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将保护湟水河上游生态安全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连片造林成为省市的样板工程,林副产业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生态建设走上了生态、人文、景观、效益“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之路。荣获“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

    ——教育工程普惠城乡学子。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校安工程”建设,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增长机制,在全省率先启动 “校车工程”,全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

    ——社会管理凸显“服务民生”。把民生优先作为社会管理的治本之策,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全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实现了赴省进京“零上访”和“三无县”创建目标。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县”称号。

    ——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把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注精力,集中财力,全心全意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投资4.08亿元,全面完成12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兑现了向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从实际出发,把目标锁定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在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上;把感情倾注在改善民生,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上;把基础建立在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上。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项目投资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得到新提升。抓住全省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等机遇,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争取到社会重点建设项目72个,国家专项资金1.88亿元。全年实施建设项目136项,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61个,巩固和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年内签约中石化10万立方油库、城镇旅游综合开发等重点招商项目8项,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4项,到位资金8.76亿元。形成了梯次推进、良性循环、持续跟进的项目开发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二)围绕农业结构优化,现代农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全县流转土地10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种养业的规模化发展。饲草种植面积15万亩,特色经济作物比重达到84%,仅PS面包草一项,带动2000余农户共增收1254万元。积极争取和落实涉农资金,新建冬暖式温棚100栋、畜棚1500栋,新改扩建各类养殖基地26个。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社121个,带动农户1.49万户。加强农村重点项目建设,硬化村道157.3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治理城乡河道9.4公里,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夯实。加强新型农民技能培训,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4.4万人次,实现收入1.73亿元。

    (三)围绕工业转型升级,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工业项目的运行调控和协调服务。全年投资5.76亿元,实施工业项目10项,华晟等骨干企业扩能改造项目顺利建设,青海华荧LED电子产品、柴达木新能源风力发电等新兴工业稳步推进。科学修编了《大华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12020)》,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对外吸引力逐步增强,落户企业达到14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27家企业提供贷款担保5080万元,争取到扶持中小企业资金1200万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3亿元,同比增长20%;大华工业园区实现产值19.82亿元,同比增长28.6%

    (四)围绕旅游带动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投资1.7亿元,顺利推进丹噶尔古城二期、大黑沟森林公园等10项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景区旅游条件和承载服务功能明显提高。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举办了第三届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节、首届中华母亲节暨第三届王母故里敬母大典等大型文化旅游创意活动,与央视电影频道合作的西宁市第一部本土电影《藏客》在全国上映,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显著增强。全年接待省内外游客122.1万人次,同比增长11.3%,实现旅游收入8959.3万元,同比增长23.3%。大力发展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业,排灯、陈醋、皮绣等新兴产品销售收入持续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1%

    (五)围绕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再创新成绩。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围绕“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思路,深入开展“创城”、“创模”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完成重点工程造林5.32万亩、封山育林2.84万亩、磨林湿地公园绿化48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9.02%。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启动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偿机制改革。新增水土保持造林306公顷, 恢复植被255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平方公里。突出污染防治,开展“清水入城”行动,顺利实施26个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项目,整治排污口21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之内,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六)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建设展现新面貌。以规划为引领,将自然、生态融入城镇建设,着力打造高原精品城镇。投资10.53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湟水、药水两岸景观、行政办公组群景观、城镇及周边绿化等27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滨江花园二期、银河湾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顺利推进,城镇载体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启动5“三集中”新村建设,搬迁脑山地区农户650户,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扎实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全县28个村分别与45家企业签订了联建协议,实施联建项目162项,带动社会投资1.83亿元,荣获“西宁市‘百企联百村’活动先进县”称号。结合“创卫”活动,继续对县城重点区域、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城乡整体面貌显著改观。

    (七)围绕构建和谐湟源,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进步。投资9682万元,完成8所学校校安工程和公办幼儿园主体工程。投资1.78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500户,农村奖励性住房5186户,城镇廉租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400套,城乡居民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强化社会保障服务,为全县1.8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4433.8万元。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全力落实新农合增补提标政策,认真解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84%95.9%98.8%。扎实开展就业援助培训工作,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50人。加大务工人员维权和服务力度,依法清欠农民工工资204万元。全面实施“康福家行动”,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31。加快发展科技文化事业,完成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实现村级“农家书屋”全覆盖。小高陵村 “讲好人好事、唱五好歌曲”、南岔村“十唱感谢共产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省推广,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1个,省市级文明单位36。不断加强工商、统计、气象、质监、拥军优属等工作,妇女儿童、扶弱助残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八)围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着眼于建设责任、效能、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改进作风,转变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按照换届选举风清气正的工作要求,圆满完成了县乡村三级换届,我县创作的《严肃换届选举新编花儿》宣传片、《严肃换届纪律漫画新编》宣传册被评为“全国严肃换届选举特色工作”。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政务公开、事务公开、村务公开工作扎实推进。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听取、采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全年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48件、政协委员提案28件,办结率100%。认真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加快完善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夺取了8·14”洪涝灾害生产自救、“9·27”鼠疫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胜利。深入创建 “平安湟源”,全面启动“六五”普法,狠抓安全生产、信访、民族团结进步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殊为不易,这是县委把握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加强监督、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辛勤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驻军警各部队、省驻县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湟源发展的各族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成绩属于过去,责任昭示未来。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链条延伸带动性不强;二是去年10月份以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主要铁合金产品价格回落,县内铁合金行业出现产能和效益下滑趋势,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全县工业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三是文化旅游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软硬件建设滞后,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餐饮、旅游、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层次低、规模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四是财力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五是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等“中梗阻”现象仍然存在,政府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干部精神状态不佳,缺乏谋发展、创业绩、抓落实的魄力和干劲。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12年是“十二五”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敢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努力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困难中开拓进取,做到难点工作谋突破、重点工作求创新、整体工作上位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市委十三届二次和县委十五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省、市“四个发展”和“一统三基”发展战略,围绕把湟源建成“全省农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县、文化旅游名县和湟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县”的奋斗目标,抓住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关键,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方针,注重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以调整工业结构为主线,以加快农牧业循环经济进程为抓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文化软实力,优化三产比重,关注民计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旅游总收入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省市下达目标以内。

    围绕上述思路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上实现新突破。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把扩大投资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以规划带项目、以项目保投资,千方百计保持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狠抓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是湟源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线的意识,把项目做为拉动投资的主引擎,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循环经济、民生等重点领域的项目工作。投资24亿元以上,重点实施好湟水河治理、城西片区排水管网工程、三江一力2万吨营养面包草等建设项目138项,各类专项资金增长30%以上,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全面落实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责任制和重点项目督查制度,认真对照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统筹安排,责任到人,加快工作节奏,全程抓好项目落实和监督管理,确保建设有序,投资到位,质量保证。

    强化要素保障。“项目建设富财政、城镇经营活财政”为手段,积极培育财源,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抓好增收节支,强化财政资金调控服务能力,在“小财政”支撑“大民生”方面取得新进展。根据投资导向,加强与省、市部门的衔接,及时获取项目信息,主动出击,强力跟进,有针对性地衔接已储备的大项目、好项目,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落实到位。高效运行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利用土地储备融资平台等有效渠道,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投资者、新兴产业和重点项目,做好西安天可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日月山风力发电、深圳华润新能源风力发电、中石化10万立方油库等重点招商项目的环境评估、土地预审、项目核准等协调服务,促使项目早动工、早建设、早投产,努力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

    优化环境建设。严格执行招商引资管理考核办法,落实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加大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份额,推动各乡镇、各部门在项目和招商工作中主动出击,形成“领导带头、上下联动、人人招商”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做好对投资项目立项、注册、核准、土地征用、基本建设等 “一条龙”服务,不断完善招商网络体系和合作机制,以“一区一城一园”为招商载体,主动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坚持一、二、三产并进,有重点地引进一批产业链延伸型、成长型、科技型、财源型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9亿元以上。

    (二)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实现新突破。紧紧围绕“全省农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县”的目标,重点做好草业建设、基地建设、循环农业三篇文章,大力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农区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坚持“以农促牧、为养而种”思路,把草业建设作为种养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继续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饲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产业化生产、专业化养殖为方向,新建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处,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2处,扶持壮大三江一力、圣源牧场等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强专业合作社、各类行业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继续调优种植业结构。按照“一园区、一核心、多产业”的模式,全面启动覆盖脑山、浅山和川水地区全领域的农业产业园建设,逐步建立核心园区1000亩,标准化种养产业园38处,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打造品牌农业为目标,突出产业和基地建设,培育以胡萝卜、食用菌、青蒜苗、包心菜等特色产业村20个,重点建设3个万亩基地、8个千亩基地、45个百亩基地,特色经济作物比重达到86%。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做好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完成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技术1万亩,马牙蚕豆提纯复壮栽培3000亩。落实购机补贴300万元,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农机,扩大饲草机械收割面积,建立保护性耕作工程示范面积3万亩。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冬暖式温棚100栋、畜棚1500栋、3000吨蔬菜恒温保鲜库1座,实施好太阳能脱水蔬菜加工示范项目。着力抓好农产品营销工作,完成订单农业20万亩,确保农民增收。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策部署,投资1.2亿元,启动建设大华水库,完成南山灌区节水改造、南山灌区高标准农田、小型农田节水灌溉示范、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好药水河、拉拉河等河道治理项目;完成扎草、阿铧公路建设,完善新农村水电路配套设施,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

    加大扶贫开发和劳务输出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组织好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特困地区连片开发、支援藏区发展等扶贫开发项目,大力开展社会帮扶工作,着力构建村有产业项目、户有增收渠道的脱贫致富新格局。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中心作用,全面加强劳动者致富技能培训。完善组织劳务输出奖励办法,加强地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劳务协作,建立海西劳务工作站,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亿元。

    (三)以工业经济为主导,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培育特色产业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利用优势、体现特点、错位发展、产业互补”的思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强化大华工业园区支撑作用。按照工业园区新的规划标准,加大投入,加快标准化车间、道路桥梁、生产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尽快打通大华西路和振源路,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和投资吸引力,力促一批成长型企业入驻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创业园”孵化基地,努力形成中小型企业产业集群,发挥辐射带动和模范引领作用。力争今年落户工业园区企业达到17家,入驻创业园生产孵化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

    优化提升现有产业。认真抓好省市“工业十条”举措的落实,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投资5.9亿元,抓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力促华晟公司矿热炉余热发电、华新公司“热装热兑”节能工艺改造项目尽快启动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充分利用我县马牙蚕豆、胡萝卜等农产品资源,依托三江一力、圣源牧场、丹噶尔农业产业化等企业,加强高原动植物及农畜产品的研发和精深加工。外引内联,改造升级,积极在饮品、保健品、特色食品上做文章,不断提高胡萝卜和沙棘系列产品、太阳能脱水蔬菜加工、陈醋、面包草、有机肥等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有的放矢地引进风能、太阳能项目和一批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开发生产企业,培育壮大新兴工业。全力支持和服务北京银河干酪素、华海青稞方便面、华杰降解塑料膜、汇丰食品药品包装基材、亚通铁器钢模板、混凝土商砼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在确保完成省市节能降耗指标的同时,保持工业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实现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12%,工业增加值增长8%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做活政银企合作平台,完善银企双向选择机制,加大对成长型、延伸型、精深加工型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为企业贷款担保金额达到6000万元以上。继续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项目补助、贷款贴息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助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四)以民俗文化产业为支撑,完善服务功能,在文化旅游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提品质、促营销、聚人气、见效益”的发展理念,以“构建三大文化旅游板块”和“塑造一个品牌、打造两张名片、建设三个基地”为重点,全面提升文化旅游的发展水平。

    加快旅游重点工程建设。投资1.06亿元,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全力推进丹噶尔古城二期开发、日月山二期扩建、丹噶尔民间工艺产业园等8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启动建设丹噶尔古城火祖阁停车场、西石峡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进一步改善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努力提高景区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丹城旅游发展公司、青海盛视咏源文化传媒公司的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努力构建文化旅游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格局。

    策划好文化旅游创意活动。加大以丹噶尔古城为中心的湟源特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推介,精心策划举办丹噶尔民俗文化旅游、王母故里敬母大典、国际高原风筝节等大型重点文化创意活动,不断扩大湟源文化旅游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做大做强排灯、皮绣、玉器加工、牛角制品等特色产业,扶持壮大乡村旅游业,努力带动餐饮、运输、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和专业性市场提升改造,启动火车站物流园区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3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

    全力推进“文化建设年”活动。把今年确定为“文化建设年”,制定出台湟源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积极扶持影视制作、文化创意和民俗文化开发,实施文化产业园、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等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培育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统筹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扶持各类民间文化团体发展,形成覆盖面广、功能完善的文化服务网络。

    (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强化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生态立县” 战略,突出“生态、人文、效益、景观”四大特征,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逐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以建设河湟谷地生态绿色屏障为着力点,完成“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人工造林2.74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高标准集中连片造林4500亩。结合“创建省级园林城镇”,围绕打造绿色旅游通道,加快东峡至县城南北两山绿化步伐,高标准绿化16个新农村,新建县城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大磨林湿地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市生态、休闲、会务服务基地。继续加快种苗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种林业经济,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深度推进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妥善调处遗留问题,顺利通过国家和省级验收。继续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补偿机制改革的各项措施,认真执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国有公益林农村营造林奖补等政策,做到改善生态和维护农民利益并重。

    切实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创模”活动,继续抓好以县城周边、国道沿线农村为重点的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湟水河流域污染防治、重点污染源整治,切实抓好环保日常监管工作。全面实施大华工业园区9个排污口的截污纳管工作,实现污染物总量的持续削减、县城区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广泛开展节电、节气、节水、无纸化办公等工作,在城乡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提倡低碳生活。

    (六)以县城建设为中心,提升城镇品位,在彰显湟源特色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北控、南移、中疏、西扩、东优”的县城总体开发思路,以彰显湟源山水风貌和深厚文化积淀为重点,不断提升城镇建设品位和综合承载能力,拓宽县城空间,统筹城乡发展。

    着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省上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继续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年内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东峡和寺寨乡集镇规划修编工作。投资4.2亿元,融合生态、文化、民俗等要素,在突出 “水环境”和“建筑风格”上下功夫,加快县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组织实施好西大街延伸段、城北路延伸段、大华西路及湟水河桥引道、建设东西路人行道整治等18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资3.4亿元,继续推进丽都新苑、盛旺花园、宝林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进一步理顺城镇建设管理体制,实行网格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创卫”活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解决户外广告、城市“牛皮癣”及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等问题,努力打造整洁美丽、和谐有序的城镇新面貌。

    重点抓好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坚持“扶优扶强”原则,结合“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活动,整合项目资金,建成申中乡莫布拉、日月乡日月山等5个“三集中”新村,优化民房布局和建筑风貌设计,把东峡乡下脖项、大华镇大华村打造成具有浓郁湟水风情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高度重视和支持丹噶尔新村后续建设和功能完善,重点抓好产业园建设、物业管理等工作,彰显新村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全力实施好集镇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大华、日月两个农村集镇建设,提升集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村人口、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重点集镇聚集,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为中心,全面完成8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8个村民休闲健身广场建设。

    (七)以服务民生为宗旨,创新社会管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实现新突破。改善民生是政府执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把更多精力、更多财力向民生倾斜,努力建设和谐湟源。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完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措施,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提高城乡各类保障和补贴标准,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保障需求。关注低保边缘人群生活状况,建立低保对象保障与物价上涨补贴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低保对象生活水平。认真做好养老、医疗保险扩面等工作,加快推进全县社会保险事业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巩固教育布局调整成果,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突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校车运行管理机制,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创建和谐校园。积极打造全省一流县级公办幼儿园,完成丹城高级中学主体工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继续深化公立医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快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和卫生防疫,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激发就业创业活力。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总量,搞好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0名以上。深入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加快综合型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协调落实创业贷款1200万元以上,实现更多劳动者自主创业。

    强化社会服务管理。积极探索管理社会事务的新方法,以信息化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机构,实行“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定奖惩”办法,将网格内的“人、地、物、情、事、组织”进行精细化服务管理。在农村和社区树立社会化管理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社会管理的新模式。深入开展“平安湟源”创建、“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力度,加快应急体系建设,增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民族团结创建和宗教场所社会管理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不断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国家二级标准档案馆,全面推进妇女儿童、拥军优属、统计审计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八)以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目标,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惠民实事,在解决民计民生问题上实现新突破。投入资金5.2亿元,实施34项民生项目,办一批全县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切切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年内集中力量,办好以下十件惠民实事:

    一是全面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负担”上学;实现校车基本覆盖,校医进23所寄宿制学校;投资1677万元,完成5所农村中心幼儿园和大华镇等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是投资8770万元,加快纳巴等农村公路升级改造,硬化15个新农村道路,建成15座便民桥;解决日月乡乙细等8个村饮水安全、下脖项4社等自然村饮水难问题。三是投资560万元,免费为城乡居民开展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5000余名农村临界贫困人口纳入新农合医疗救助范围,新农合补偿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四是投资4592万元,改造农村危房600户,建成216套廉租公租房,补贴农村奖励性住房1000户。五是投资3800万元,改造315线县城段景观带。六是投资1000万元,全面完成1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七是投资6902万元,扶持19个村55462.2万人发展产业,异地搬迁7个村14486000人。八是投资2536万元,加大县城周边、国道沿线生态环境连片整治力度,综合整治26个村村容村貌,保护12个饮用水水源地,集中处理9个村生活污水。九是投资2600万元,实现建设东路15个单位及住宅小区1600户集中供暖。十是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扩面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85%50%以上;全面启动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实现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政府的精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始终以开拓创新的理念、锐意进取的魄力、勤勉务实的作风,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注重精细管理,推进创新型政府建设。把今年确定为政府“精细化管理年”。积极创新思维,更新观念,狠抓细节,以精品意识助推经济发展,以精细理念加强城乡建设和社会管理,重点在规划修编、城市管理、工程建设、项目服务等领域出实招、见实效,切实转变以往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坚持“科学、长效、精细、严格”的标准,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心思聚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在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出精品上,努力提升效益,优化服务。

    改进工作作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牢记执政为民宗旨,把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贯彻强卫书记写给县委书记两封信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做到“五多”,做广大人民“看得见”的干部。坚持和完善“县级领导包乡包点”、“七联五访”、“科级领导党建联系点”、“乡镇干部包村包户”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着、惠民心的实事,切实增强各级干部联系群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提高执行力上下功夫。

    加快职能转变,推进效能型政府建设。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责任和效率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不断增强工作落实的约束力和执行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创新服务手段,规范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县政府服务中心、各窗口单位办事大厅和各乡镇便民大厅作用,简化审批事项和办事程序,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坚持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强化跟踪问效和行政问责,确保政令畅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