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新闻>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各类发展规划

    “十四五”期间 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布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

    来源:县发改局  日期:2021-07-20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全面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第一节  构建县域发展新格局

    一、持续优化“一心二轴线”的城乡发展格局

    充分立足湟源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城市群、西宁都市区、青海湖旅游圈的区域定位,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打造“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水穿城过,山水相映,融山、水、城于一体”的思路,以109315国道沿线集镇为重点,加强县城周边地区的依托型集镇建设,推动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109315国道为轴线的“一心、二轴线”的城乡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镇的带动辐射作用,提升国土空间利用水平。

    二、拓展县城发展空间

    坚持县城“东调、南进、西拓、北控、中优”的发展格局,通过光华村等城中村改造和磨林公园建设,带动城区东部的更新和提升。南跨湟水河与青藏铁路发展,依托铁路客货运站规划以物流、产业和居住为主的池汉片区,沿药水河谷规划以教育、体育、居住为主的尕庄片区。控制城市向北的发展,以山脚为发展边界。北面谷地结合老城更新,以低密度的文化旅游、休闲农庄建设为主。加强旧城改造与更新,整体保护丹噶尔古城,优化老城布局结构,完善服务职能,提升环境品质。

    第二节  推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

    一、积极融入兰西城市群

    精准对接兰西城市群战略,加强兰西城市群间协商合作,重点推进交通互联互通、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建设合作、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能源资源合作、公共服务协同共享等行动,更好融入兰西城市群经济发展格局。加强与城市群生态圈生活圈文化圈的一体化建设,强化生态、民生、社会等领域的专题对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卫生医疗资源共享,推动文体事业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拓展与城市群内知名高校的交流,争取设立社会实践基地、培训基地。发挥湟水河源头区位优势,与兰西城市群共同建立健全区域间协同发展和保护机制,筑牢湟水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二、深度融入西宁海东都市圈

    以都市圈建设为契机,推动区域深度嵌套、互联互通互助、交流交往交融。打造经济共同体,加快构建一体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通过产业延伸,积极承接各区县农畜产品加工、建材、有色金属加工等产业有步骤地转移,以集聚化促使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统筹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联合加强湟水河综合治理,推动天然林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等,共筑都市圈生态安全“绿屏障”。以河湟文化为重要载体,开展常态化人文交流,加强对河湟文化、民俗文化、遗迹文化等文化形态的挖掘和营销,积极参与和配合省、市将河湟文化纳入国家“黄河文化”建设范围。建设文脉共同体,强化“共享湟水、同属一脉”的河湟文脉认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河湟文化产业带。

    三、全面融入“大西宁”建设

    加快融入全市一体化进程,加强与五区一县在区域布局、产业协作、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承接好西宁市区建材市场、屠宰市场、汽配城等产业转移。发挥农畜产品加工优势,探索建设绿色农产品“飞地经济园区”。发挥技术和产业链优势,主动承接市区、环湖地区、青南地区牛羊屠宰、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转移。深度挖掘丹噶尔古城独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建设“全省黄金旅游线路上的核心驿站”,加快建设县城商贸流通集聚区,与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及丝绸之路国际物流城联动发展。

    第三节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纵深推进

    一、强化顶层设计

    按照“注重差异、突出特色、凸显品味、提升质量”建设理念,打造一批集家居、旅游、兴业、生产、生活等多种品味需求为一体的特色小镇、风情小镇、传统村落,力争将日月乡、城关镇和大华镇打造成为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综合服务型美丽城镇以及民俗文化旅游和新型工业服务型美丽城镇。将申中乡、波航乡与和平乡打造成现代农业服务型美丽城镇,将东峡乡打造成生态绿色服务型美丽城镇,将寺寨乡打造成生态牧场服务型美丽城镇。积极推进巴燕乡、和平乡、申中乡、寺寨乡撤乡并镇。精准把握丹噶尔古城等重要节点特色风貌,严格控制城市主轴线、视线通廊、主干道、河道建筑的红线退界、建筑高度、连续长度及建筑形态,实现景观风貌轴线、天际线、文脉、风格和色彩的协调统一。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建筑等历史空间保护,运用新技术为居民营造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空间,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二、加快城区人口集聚

    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郊农业人口,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周边人口集聚。实施高层次优秀人才集聚工程,围绕锂电池制造、现代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现代农业发展,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以高层次优秀人才带领创新、创业团队,促进产业发展,又通过产业发展吸纳更多的人才和劳动力,加速城区人口集聚。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劳动力集聚和城市升级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拓展集聚人口就业空间。进一步提升县域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校舍、医院、场馆建设标准和设施设备配置标准,通过高质量公共服务吸引周边地区人口向湟源集聚。

    三、建设高品质宜居城区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围绕打造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民俗城镇这一主线,抓住省部共建高原美丽城镇这一机遇,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公交设施、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贸市场、文化体育设施、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依托高原美丽城镇建设,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布局,推动高品质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体现功能布局、建筑形态、外部空间、景观要素。提升改造城镇景观,加快城镇绿道、小游园、周边山体绿化等建设,空间布局上顺应自然、突出生态山水意境。着重强化群众公共活动功能,增强城镇活力。以宜居为主题,优化城市功能,疏解老城中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着力提升城镇人居环境质量和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工作,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促进城市数字化管理常态化、制度化、精细化。加强城市文明宣传和教育,大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人民群众综合素质。

    第四节 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谋划第五代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县域大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全面推进5G建设应用,推进服务智慧城市平台建设,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服务水平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突破区划、部门、行业界限和体制性障碍,充分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信息化协同发展,增强政府科学决策能力,有效满足群众信息需求,提升全社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二、加快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建成区域完善通畅的公路网络。优化路网结构布局,推进农村公路与城市路网连接工程。加强破损道路整治和重要节点改造,推进县际联通工程项目、滨河南北路等县道建设项目。加快综合停车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继续实施县、乡道提升改造工程,提高农村公路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实施“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开展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推进公路客运与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立体换乘。推进城乡站点网络化。优化加密以县城客运站为主导、以乡镇客运站为依托、以行政村为节点的三级公交站点网络。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实施公交优化、智能交通建设项目,建设公交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信息平台项目。完善货运网络。推动形成以重点乡镇和物流场站为节点,以铁路、高速公路为大通道,城乡公路为支撑的货运快速运输网络。

    三、参与构建“大西宁”水网体系

    聚焦防洪安全补短板加强重点地区山洪灾害治理,推进药水河、大高陵河道防洪设施、沟道治理等项目建设,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更新升级水文监测设施,做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聚焦农村水利补短板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项目,新建一批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高品质城乡供水水网,增加农村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度。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升级改造和现代化建设聚焦水生态保护修复补短板加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进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作,着力加大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力度,实施湟源县池汉素流域综合治理、大石头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治理项目聚焦水利信息化补短板“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智能采集系统,扩大水利智能感知系统建设,启动全县水利信息平台建设。

    四、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县域地下综合管廊升级改造。推进“城市双修”试点任务,实施绿道网络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完成老城区供排水管网改造和新城区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管网建设。结合各乡镇建设实际,逐步统筹电力、通信、给水、热力、燃气、雨水、污水等管线入廊(沟)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城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全面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构建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系统,建设“蓄渗滞净用排”的海绵城市。继续完善电网体系。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农村电网入户改造,统筹推进光伏扶贫配套电网、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等建设,对老旧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进行改造。建设完善天然气设施。发展和推广使用天然气等其他清洁能源,逐步替代直接燃用原煤,减少煤炭生产、使用、转化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快集中供热站和供气管网建设,加快县城周边乡镇和村庄的天然气储气适配管网建设,构建以集中供暖为主、天然气分布采暖相结合的基本格局。推动城镇人防工程建设。推动人防工程建设和城镇地下空间开发融合发展,严格落实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的要求,不得擅自少建、不建防空地下室或减免易地建设费。加强老旧居民小区地下停车场、闹市区地下过街通道、人员密集区地下综合体等人防工程建设。

    第五节 助力省会城市增强服务全省能力

    做精做深“唐蕃古道”和“丹噶尔古城”文章,将湟源打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服务涉藏州县的民俗文化产业集聚区;促进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聚集发展,努力建设服务涉藏州县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交易基地;发挥“海藏咽喉”区位优势,规划建设大型涉藏州县生产生活物资批发贸易和物流配送基地,积极谋划推动涉藏州县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努力建设服务涉藏州县的重要物资集散基地;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卫生应急工作,特别是防控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兼顾涉藏州县需求,努力建设服务涉藏州县的医疗康养基地;发挥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优势和作用,壮大县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打造全省生态畜牧业和经营人员教育实训基地及生态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研发中心,努力建设服务涉藏州县的职业教育和创新服务基地。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

    美丽城镇建设:实施和平、东峡、巴燕、寺寨、波航、申中、大华(塔湾)等高原美丽城镇建设项目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善集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县域特色风貌打造;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及开发利用建设、湟源县古城拱海门西王母文化广场建设等项目;实施109、315国道沿线风貌提升工程。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县城饭店巷改造提升、城镇住宅小区提升改造、湟源县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商城环境综合整治、商业步行街环境综合整治、城关镇街道、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住房保障:实施香江国际城二期、湟源县南小路片区、万丰片区、池汉火车站东片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尕庄片区、南小路片区、纳隆河以东等片区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大华工业园区福茵公租房区内基础设施配套、东西南大街老旧小区区外配套设施建设、2021-2025年城镇住宅小区提升改造、湟源县行政企事业单位院落住宅小区海绵城市改造等工程;实施湟源县建东超市综合楼、湟源县牧校家属院、湟源县政府小区等22个老旧小区区内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补短板:新基建:实施民政智慧一体化大数据中心项目。交通:实施67条公路及村道改扩建工程,新建31条道路,实施6条道路沿线综合整治工程;新建4处停车场及1处超载超限车辆卸货场;实施146个村村道硬化提升改造改善项目;实施智能交通建设及现代交通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水利:实施县城东、西沙沟防洪排涝工程、农村人饮工程、大华污水处理厂建设、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工程;实施2处灌渠配套与节水改造、16个村民营灌区维修改造、药水河哈城村-山根村重点段防洪工程;实施12条河道及沟道治理、池汉素流域等5条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21项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山洪灾害预警设施建设、农业水价改革、智慧水务等项目。市政管网工程:实施大华工业园区及纳隆河以东片区集中供暖建设项目;实施美丽乡村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实施城镇供水、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湟源县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项目二期工程、老城区雨污分流、人民街片区棚户区改造集中供热项目,改造7条道路排水管网4.96公里并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新建雨水排水防涝设施1500m;提升改造湟水河县城段左岸防洪墙45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