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网站 [登录]
当前时间:
湟源县人民政府门户网
  • 首页
  • 政务要闻
  • 政府信息公开
  • 领导之窗
  • 魅力湟源
  • 政民互动
  • 投资湟源
  • 专题专栏
  • 湟源广告条
    首页>专题>绿色环保

    昔日贫瘠小高陵 今日生态新高地

    来源:央广网  日期:2021-08-16  信息员:admin  签发领导:  浏览:0次  打印

    新闻摘要:生态是资源和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底色和支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的小高陵村用70多年的时间,用实际行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黑白老照片里是小高陵治山治水的峥嵘岁月,眼前是鸟语花香,轻雾环绕如江南的山水林田和旅游景区。小高陵村火了,火在一代一代小高陵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火在靠绿水青山摆脱贫困,赶上了好时代,成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底色和支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的小高陵村用70多年的时间,用实际行动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

    黑白老照片里是小高陵治山治水的峥嵘岁月,眼前是鸟语花香,轻雾环绕如江南的山水林田和旅游景区。小高陵村火了,火在一代一代小高陵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火在靠绿水青山摆脱贫困,赶上了好时代,成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典型样板。

    就是这样一个原本贫瘠、荒凉的小山村,通过几十年的努力,靠着绿水青山,打开了乡村振兴的“潘多拉”,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8000元左右。餐饮、酒坊、油坊、醋厂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带动了大高陵、马家湾等14个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如今,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也越办越好,品牌效益带动一方。

    小高陵村,海拔近3000米,高寒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小高陵的故事还得从治理水土流失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向恶劣自然环境低头的小高陵人,开始了垦荒造林、治山治水的实践。今年已85岁高龄的退休老党员王维岳说起小高陵时,眼里依然满含热情。1964年,王维岳到青海省水利厅工作,从事水土保持工作34年,其中11年在农村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驻点开展技术服务。他说,1968年在小高陵村驻点一年,帮群众修梯田,开展山水林田综合治理,连续几年都会去回访。小高陵在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治山治水取得了很大成绩,曾三次获得中央嘉奖。王维岳说,随后的几十年青海小流域治理中涌现出了民和县柴沟,湟中县卡阳村、大通县八里村等典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曾经老一辈小高陵人在干旱的荒山上挥汗如雨,开垦梯田、种树、修路,如今,他们的子孙在自己的绿水青山发展起了红色旅游基地,感恩党,感恩幸福生活。一个流火的七月,一个雨后的晌午,空气清新,村庄秀丽。我们见到了正在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搞餐饮的老王。老王叫王新权,今年50岁,是小高陵山洼里长大的放羊娃。叫他王总,他腼腆的笑了笑,淳朴而亲切。他说,原来在山下开了17年饭馆,靠的是马路经济,生意也不错。去年5月份上山,也是响应县上号召,为红色旅游基地添砖加瓦,同时,自己富了也不能忘了乡亲们,得带头帮扶。现在老王的员工都是村里的精准户、贫困户,每个月在家门口也能挣两三千块钱。老王说,等明年风一吹,种子一撒,对面山上新开的梯田油菜花就开了。

    如果说,过去治山治水,主要靠群众“以工代赈”,那么到八十年代时,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专项资金的投入。记者了解到,1981年至1982年湟源县实施建成了小高陵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流域总面积13.29平方公里,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7.24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1平方千米,其中梯田228公顷,造林356公顷,种草66.7 公顷。湟源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刘志福告诉记者,国家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面的持续投入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打了底。2021年湟源县池汉素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开始实施,到目前已全部完成。老王说的对面山上新开的梯田就是属于这个项目。池汉素小流域为湟水河一级支流药水河的支流,流域总面积25.16平方千米,涉及日月乡的池汉素村、药水村、山根村和和平乡的小高陵村等4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湟源县共治理小流域4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平方公里。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11年至2020年,青海大力实施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利行业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62.88平方公里,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坚持山、水、林、草、景、田、园、路、村、镇“十位一体”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配套实施,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011年—2020年,青海省水利厅积极主动汇报协调,共落实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省级财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3类项目的中央资金8.79亿元,省财政资金2.14亿元,完成综合治理小流域15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32平方公里。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积极打造“小流域+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种植养殖”模式的小流域精品工程,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增加5%-25%,土地利用率由50%提高到70%以上,粮食单产提高25%以上,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水保力量。

    据悉,2021年青海省共安排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8项,建设规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9平方公里,涉及7市(州)18个县(区)。批复总投资26792万元,已落实中央和省级资金23976万元,资金落实率达89.5%。截至目前,28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已开工建设。

    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副主任曹江源说,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持了生态、增加了收入、解放了劳动力,开拓了当地群众的发展思路,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小流域治理水平,今年,围绕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大通县庙沟小流域作为青海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已开始实施。庙沟流域西靠大坂山支脉娘娘山风景区,紧邻大通县城,经济情况欠发达,农村生产环境较差,村庄垃圾管理、处理能力较低,潜在面源污染威胁严重。清洁小流域治理以娘娘山景区及服务区规划建设为契机,结合村庄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实施村庄改造,将打造“生态建设-景区发展-农民致富”的新模式。

    开展生态清洁流域建设试点意味着青海水土保持生态小流域治理进入了新的阶段。曹江源说,清洁小流域治理就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把水土流失防治与水资源保护、面源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结合到一体的一种新型综合治理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治理的小流域,水体清洁、生态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是水土保持理念的创新,是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升级版。是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探索开展“三江源”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有效途径。

     


    友情链接